> 文章列表 > 不知礼无以立也的赏析

不知礼无以立也的赏析

不知礼无以立也的赏析

【出处】《论语·尧曰》(为《论语》最后一章)

【原文】孔子曰: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;不知礼,无以立也,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”

【译文】孔子说:“不知道命运,就不能够做君子;不懂得礼,就不能够立身;不识别言语,就不能够识别人。”

【读解】这一章是《论语》全篇的总结。表明此书之侧重点和微言大义,就在于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,培养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志士仁人。

孔门的学说最后落脚到命、礼、言三个支点上,说到底,还是立身处世的学说。

孔子所说的命,按照我们的理解,既指宇宙的自然规律,也指社会的发展,历史的变迁规律,最后,还包括个人由于所处环境和时代趋势而造成的命运、归宿。所以他说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。”

礼的问题,在《泰伯》篇里孔子已强调过“立于礼”。在《季氏》篇里教儿子孔鲤时又说过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”都是认为个人立身处世离不开礼。这里的礼,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那样,不是指什么具体的礼仪、礼节,甚至也不仅仅是指礼制,而是包括所有这几方面在内的传统礼义,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“传统文化”的概念。

言这方面的论述,在《论语》里更是不少。比较典型的如《学而》篇说:“巧言令色,仁鲜矣。”《公冶长》篇说:“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。”这些都是说的一个人的言语和实际品德的关系问题。语言与内在品德,语言与实际行动的问题一直苦恼着孔子及其弟子。好在,“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。”识别一个人的言语,多少还是可以识别一个人的。命、礼、言三知为《论语》画上了句号。

《论语》的开头――子曰:“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?人不知而不愠,不亦君子乎?”(《论语·学而》)与之相呼应的结尾――孔子曰: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;不知礼,无以立也;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。”(《论语·尧曰》)两厢对照,首尾有一个共同的中心,即如何成为君子。成为君子就必须学习、实践、知礼和知言。而要做好前三项,学习、实践、知礼,又少不了最后一项,知言。所以,从某种意义上说,《论语》这部书是要人通过学文知言而去做君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