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仲人”与“媒酌人”意思上有差别吗
“天上无云不下雨,地上无媒不成双。”
何谓“媒妁”呢?
《说文》曰:“媒”谓“谋合二姓”;“妁”谓“斟酌二姓”,“媒妁”即“谋合二姓以成婚。”而在中国古代汉语词典中却有“男曰媒,女曰妁”的解释。实际上,两种解释在本质上并无多大区别,“媒妁”一词合起来就是谋介婚姻之人,即媒人、婚姻介绍人。
汉族习惯上称媒妁为“月老”,也有“天冰”、“伐柯人”、“红娘”等。
据专家考证,媒妁在周朝时已产生,最初由巫觋担任。《诗经》中最早反映出媒妁习俗,《卫风·氓》中就有“匪我愆期,子无良媒”的诗句。
春秋战国时,出现了民间媒妁,即私媒。
尽管媒妁在婚俗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,但在现实中也有其自身的局限。在婚姻缔结过程中,媒妁并不代表男女双方本人,而是代表了双方父母的要求和目的,这就无形中限制了男女的恋爱自由和对自己幸福和未来的选择,在一定程度上,媒妁已成为封建买办婚俗的关键。这种“男不自专娶、女不自专嫁,必由父母、须用媒妁”(《孔子家语》)的礼俗,造成了无数像焦仲卿与刘兰芝、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样的人间悲剧。
时值今日,媒妁民俗大致呈现两种状态:
一种是封建残余影响,依旧在部分农村落后地区沿袭,媒妁“已没有旧制的特权,只获取一定酬劳做媒谋婚。”
另一种是逐渐转变为适应新情况的新型媒妁,诸如仲人、介绍人、婚姻介绍所等,为自愿婚牵线搭桥,介绍人的角色意义较旧时的媒妁大为减小。但是,作为一种文化观念,作为男女结识、交往的手段和桥梁,介绍人仍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,并发挥作用,可以说,它有媒的形式,而无媒的性质。
现在在实际生活中,两者的意思相差无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