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入世的哲学例子

入世的哲学例子

入世的哲学例子

孟子在中国,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思想家。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和发扬者,他被尊为″亚圣″,而\"孔孟之道″ 亦被当作儒学的代名词。孟子对如何做人的人生哲学,有着充滿智慧和哲理的论述与阐述,今天读来仍能给我们很多启示。

孟子的人生哲学,奉行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观。这与老子的清净无为不同,有一种″当今之世,舍我其谁\"(《公孙丑下》)的轩昴气概。这比孔子的″道不行,乘桴浮于诲″的无可奈何,更为坚毅和充满斗志意志。他相信即使暂时遇到挫折和困难,那不过是一些必经的考验,人要想成功,必经风雨、见世面。

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,才能激发出強烈的进取精神:″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芝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″,″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″。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,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。在面对困境时:″君子不怨天,不尤人″,“自任以天下之道″(《历章下》),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。

孟子主张人无分贵贱,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。他喊出一句响亮的口号:″圣人与我同类者″(《告子上》),孟子这种思想的理论基础是″性善论″。他认为″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″(《公孙丑上》)、″无恻隐之心,非人也;无羞恶之心,非人也;无辞让之心,非人也;无是非之心,非人也″(《公孙丑上》)。而这些基本的人性,其实就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基础。

孟子主张说:″恻隐之心,仁之端也;羞恶之力,义之端也;辞让之心,礼之端也;是非之心,智之端也″(《公孙丑上》)。在天性和人格上,圣人和凡夫俗子是生而相等的,所以他说:″麒麟之于走兽,凤凰之于飞鸟,太山之于丘垤,河海之于行潦,类也。圣人之于民,亦类也″(《公孙丑上》)。正因为每个人都具备善良天性和良好品德,如果人们不断发展自己的″四端″,也就是善性和道德,那么″人皆可为尧舜″。

在孟子看来,要想成为圣人,就必须″保养本心″善养″浩然之气″。孟子说这种浩然之气″至大至刚″,能够″塞于天地之间″,仍以保持本性和加强仁义道德修养为旨归;″其为气也,配义与道矣″(《公孙丑上》)。纷繁世间,酒色才气,人生总是充满了欲望和诱惑,要想学做圣人就必须摆脱这些外在干扰。

孟子认为,人们的差别不在于富贵贫贱,而在于能否保持高尚的道德,即做″仁人\"。君子″以德服人\"、″君子所以异于人者,以其存心也。君子以仁存心,以礼存心″(《离婁下》),抵御外在物欲干扰,保持良好天性,既需要好的环境,更需要个人持之以恒的努力。因此,孟子更強调个人的立志和坚持,強调君子必须″穷不失义,达不离道″。

孟子虽然说过:″养心莫善于寡欲″(《尽心上》),但其出发点是在強调人们尤其是君子应该注重道德修养,因而并不是反对人们追求物值利益。孟子周游列国,车马随从甚众,他的弟子对此不理解,怀疑这种排场不符合儒家所讲的君子不言利的精神。孟子则坦然处之,他解释说:″非其道,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;如其道,则舜受尧之天下,不以为泰″‘(《滕文公下》)。 也就是说,问题的关键是要看是否违背道义;有道,利再大也不为过,无道,利再小也不能受。

孟子反对的是大家都将″仁义\"抛诸脑后而把眼睛紧盯在″利″上,反对\"见利忘义″和″后义而先利″。他认为,如果人人都″怀利以相接″,″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,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,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″(《告子下》),那就会导致人们不顾廉恥,互相倾轧,天下大乱。因此,孟子提倡君子应该做到″仁民而爱物\"(《尽心上》),在″鱼和熊掌不可得兼″的情况下,要舍利取义,″舍生取义″。

凯普游戏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