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文章列表 > 东海郡徐氏的历史地位

东海郡徐氏的历史地位

东海郡徐氏的历史地位

徐氏是中国第十一大姓,历史上有众多的名人贤哲。天下无二徐,所有徐氏都可追朔到古老的东海郡郯城。

徐姓,是距今四千两百多年前虞、夏之际,一位伟大人物伯益的苗裔。其得姓的确实年代;根据近年来学者的考证,很可能就在夏启即位的当年,亦即公元前二一九七年。

关于伯益的事迹,许多的古籍,像尚书、孟子、竹书纪年、史记等都有记载,综合起来大致是这样的:曾经为尧舜掌火,「裂山泽而焚,禽兽逃匿」,采用烧山政策,猎取逃匿的鸟兽,为当时解决了最迫切的民食问题,又曾助夏禹治水,所以虞舜就赐他胜赢。夏禹受禅,曾以他为相,临崩,曾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,可是他看禹的儿子启年轻而贤明,坚持让贤,只在启的守丧期让代摄了三年政事,等到丧满,立刻远走高飞,跑到箕山(在今河南省)之阳隐居起来。夏启即位后感念伯益级国归隐的高义,便立刻把伯益的次子若木封在徐国,而若木,也就从此被其后「以国为氏」的徐姓后裔,尊为最早的徐姓元祖。

徐姓是公元前二一九六年出现的徐国之后裔,已经不容置疑。

不过,伯益的这一支子孙,很可能并没有立刻「以国为氏」,他们的以徐为姓,应该是在周穆王十七年,亦即公元前九八五年以后。换言之,徐姓虽然有长远四千两百年的古老渊源,但他们的得姓历史上差不多是三千年左右。

原来,徐国自夏朝初年首创后,历经夏、商两代,仍然屹立于现在安徽省泗县的附近。后来,周武王取得天下,徐国又以殷民六族的身份,成为鲁国的附庸之一。周朝的最初三位君主,武王、成王和康王,由于知人善任,获得很好的辅佐,所以王权巩固。可是到第四代的昭王以后,由于王德缺征,便逐期衰弱了,等到第四代的穆王即位,修刑显武,漫游无度,更搞得籍侯离心,海宇骚然。

这时候,徐国的国君正是伯益的第三十二世裔孙徐偃王。当时徐国的地盘很小,又是鲁国的附庸之国,地位很低,而徐偃王却胸怀大志,很想有一番作为,眼见周天子的无道,他就利用这个时机大行仁义,广结人心,结果,就如「韩非子五蠹篇」所记载的:「徐偃王处汉东,地方五百里,行仁义。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」(一 说三十二国),他的国力大为扩张,大致北自今天的鲁南苏北,南到皖中浙东,全都变成了他的努力范围。一山岂容二虎,素嗜穷兵黩武的周穆王,岂能见容?就于他即位后的第十七年,联合其他诸侯派兵把徐国消灭了。

徐国被灭以后,周穆王倒是没有赶尽杀绝,又把徐偃王的儿子宗,复封为徐子,当然,从王位变成子爵,徐国的地位是一落千丈了——就从这个时候开始,徐国的后裔,由于失国之痛或得不到妥善的安置等因素,便有人「以国为氏」,而姓了徐。

不过,当时徐国后裔的以国为氏,并不是全面性的,只有一部份人开始以徐为姓。他们的全面「以国为氏」,应该是春秋时期徐国被吴国灭减以后的事。根据史书的记载,徐国亡国时的徐子,是宗的第十一世孙章羽,他也就是徐偃王的第十二世孙,若木的四十四世孙。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徐偃王,实在是徐姓家族发展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,因为,如果不是他的力求振作,其后的徐姓子孙,便很可能不会发展到现在鲁南苏北的东海地区,并且和时期以东海地区为繁衍中心,使「东海」一词,变成徐姓家族的共同标帜,以至今天「东海徐氏」的名闻天下。徐偃王的国力最扩张之时,曾经向北发展到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,南方则直抵安徽中部和浙江东部,因此,江苏省铜山县的武原东山,由于徐偃王曾至其地,就被命名为徐山,浙江的定海,过去也曾有过偃王城的地名。在逆境情形下,徐国的子孙随着困势,跑到鲁南苏北去落居,去另求发展,最后终于大有所成,当然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。

鲁南苏北一带,在汉朝实行郡县制度的时候,是属于当时的东海郡。两千年以来,徐姓家庭以“东海”表示自己的根源和来处,尽管他们的发祥之地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到安徽的泗县,但实际上却也不失妥切。

东海,是汉朝初年便已出现的一个郡名,当时的范围,包括现在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,以及山东省滋阳等县以东至海之地,郡治则在山东郯城县的西南。故有。

我国的徐姓,源自夏初立国的古徐姓中国人,当然也都是炎帝的后裔,就是台湾的徐姓省籍人士也不例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