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是五荤
大五荤是鸡,鸭、鱼、肉、蛋等等荤食, 小五荤是韭菜、蒜、葱、花椒、大料等等刺激性食物。和尚是不能吃肉的。
五辛/小五荤:指佛家的五荤,指五种辛味之菜。根据《楞严经》记载,佛家五荤为大蒜、小蒜、兴渠、慈葱、茖葱;五荤生啖增恚,使人易怒;熟食发淫,令人多欲。 啖:利益,私利; 恚:怒气,仇恨。 佛家认为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,除了动物性食物外,还包括这\"小五荤\"或\"五辛\",而且认为午后是不能进食的。
(一)素文化的发展:
提到素食,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两个方面:\"正心修德\"和\"有益健康\"。不错,自从人类走出蛮荒,素食就一直在这两种理念的影响下发展变化着。
(二)正心修德:
远古的人类生活于自然中,他们的饮食取之于大自然,那时的人们对于荤、素是没有界定意识的。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适应,人类文明发展起来,物质越来越丰富,人们对自己的饮食开始反省,对蔬食和肉食开始有了不同的认识和选择。
人们开始将吃素纳入神圣庄严的场合:在重大的祭祀活动的前夕,一定要\"茹素数日,以净其身,清其心\"。上至皇帝、贵族,下至黎民百姓,莫不认同,莫不尊行。可见\"茹素\"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神圣之\"味\"。所谓\"净其身\",意与\"仁\"同,圣人孟子云:\"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,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\"。所谓\"清其心\",意为不纵欲,满足于恬淡之心境,《吕氏春秋》之《本生》篇说:\"肥肉厚酒,务以相强,命之曰烂肠之食\"。
那时人们清楚地认识到,纵欲不仅有损身体,而且还是导致昏聩,以致一切灾殃的根源。在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的初一、十五吃素的习俗,真切地体现了这种深刻的理念。原来,夏王桀于乙卯日被商汤所灭,商纣是在甲子日灭亡。他们均是由于穷奢极欲,以致昏蒙而灭亡。所以后来的诸侯便在这些日子斋戒修心,节俭寡欲,以示警惕。民间也纷纷效仿,后来即演变成\"朔望斋\"--逢每月初一、十五日吃素。
说到\"斋\"和\"素\",原本不是一码事。吃\"素\"是指普通人日常饮食中不吃动物性食物,而吃\"斋\",则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为,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中国。\"斋\"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进用的食物,除不许吃动物性食物外,还包括所谓的\"小五荤\"或\"五辛\"(大蒜、小蒜、阿魏、慈葱、茖葱)。佛教认为午后应禁食,否则就不是清净身心了。随着当时佛教的迅速发展,从吃\"斋\"到不吃动物性食物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汉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,吃\"斋\"与吃\"素\"也就成为了同一意思。
素之\"正心修德\"始终是然,及至今日,提到吃素,人们还不禁要问:\"你是不是信佛?\" (三)有益健康:
从古至今,人们一直坚信素食养生,有益健康。按照中国的古老传统,人不应该过分追求浓烈的厚味饮食,而\"平易恬淡\"才是养生的基本原则。《吕氏春秋》之《重己》篇指出,善于养生的人是\"不味众珍\"的,因为\"味众珍由胃充,胃充则大闷,大闷则气不达\",\"众珍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