氟比洛芬巴布膏介绍
氟比洛芬巴布膏,西药名。为抗炎和抗风湿药。用于下列疾病及症状的镇痛、消炎:骨关节炎、肩周炎、肌腱及腱鞘炎、腱鞘周围炎、肱骨外上髁炎(网球肘)、肌肉痛、外伤所致肿胀、疼痛。
成分
本品主要成分为氟比洛芬。
性状
本品膏面为白色或淡黄色,膏体均匀地平铺在背衬上,膏面用薄膜覆盖。
适应症
下列疾病及症状的镇痛、消炎:骨关节炎、肩周炎、肌腱及腱鞘炎、腱鞘周围炎、肱骨外上髁炎(网球肘)、肌肉痛、外伤所致肿胀、疼痛。
规格
每贴含氟比洛芬40mg(面积13.6cm×10.0cm,含膏量12g)。
用法用量
一日2次,贴于患处。
不良反应
1、严重不良反应:
诱发哮喘(阿司匹林哮喘):由于可诱发哮喘(频度不明),所以当出现呼吸异常、呼吸困难等初期症状时应停止使用。此外,本品诱发哮喘在贴敷数小时后出现。
2、其他不良反应
皮肤:瘙痒1.16%、发红1.12%、皮疹为0.1-不足5%;斑疹、疼痛感等为0.1%以下。
禁忌
1、对本品或其他氟比洛芬制剂有过敏史的患者。
2、有阿司匹林哮喘(非甾体抗炎药等诱发的哮喘)或其过敏史的患者。
注意事项
1、慎用:(下述患者慎用)支气管哮喘的患者(支气管哮喘患者中包括阿司匹林哮喘患者,这些患者可诱发其哮喘发作)。
2、重要基本注意:
(1)使用消炎镇痛剂为对症疗法而非对因疗法。
(2)可能掩盖皮肤感染症状,故应用于伴有感染的炎症时,应合用适当抗菌药及抗真菌药;并注意观察,慎重给药。
(3)应用本品治疗慢性疾患(骨关节炎)等时,需考虑药物疗法以外的其他疗法,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,注意不良反应的发生。
3、使用上的注意:
(1)勿应用于受损的皮肤及粘膜。
(2)勿应用于皮疹部位。
4、存放注意:开启后请闭好开启口的拉锁。
药物相互作用
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,详情请咨询医师或医生。
药理作用
对于疼痛、急性炎症及慢性炎症,有优良的镇痛抗炎作用。
1、镇痛作用:对于Randall-Selitto法(大鼠)、尿酸滑膜炎(犬)所致的疼痛反应,比基质明显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。
2、抗炎作用
(1)对急性炎症的作用:
①对于角叉菜胶所致的足浮肿(大鼠)、抗大鼠家兔血清所致的背部浮肿(大鼠)、紫外线红斑(豚鼠),比基质明显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。
②对于角叉菜胶所致的背部浮肿(大鼠)、抗大鼠家兔血清所致的背部浮肿(大鼠)、紫外线红斑(豚鼠),与1%吲哚美辛软膏、肾上腺素软膏及水杨酸甲酯贴相比,显示出同等或更强的抑制作用。
(2)对慢性炎症的作用:
①对福尔马林浸渍滤纸法所致的肉芽形成(大鼠)、佐剂型关节炎(大鼠),比基质明显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。
②对于纸盘法所致的肉芽形成(豚鼠),与1%吲哚美辛软膏、肾上腺素软膏及水杨酸甲酯贴相比,显示出几乎同等或更强的抑制作用。
药代动力学
药代动力学:
1、血药浓度:
(1)健康成年人单次贴敷时(14小时),血药浓度的达峰时间为13.8±1.3小时,峰浓度为38.5±5.9ng/mL,半衰期为10.4±0.8小时。(n=10,mean±SE)。
(2)健康成年人反复贴敷时(1日2次,29日),血药浓度在第4日后达到稳态,剥离48小时后从血中消失,确认没有蓄积性。
2、组织内变化:
(1)用于骨关节炎等患者时的组织内变化,与等量氟比洛芬(40mg)口服给药相比,滑膜中浓度稍低,皮下脂肪、肌肉内浓度相近。
(2)凝胶膏剂、口服制剂给药时的组织内浓度(6小时值)。
(3)FP-A:氟比洛芬凝胶膏剂FP-T:氟比洛芬片
3、代谢及排泄:健康成年人单次贴敷时(14小时),至72小时的尿中总排泄量为1.94%,代谢物与口服用药时几乎相同。
贮藏方法
遮光,密封,25℃以下保存。
有效期
36个月
执行标准
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标准YBH05202010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