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现代意义
孔子生活的分封制时代,天子,诸侯,士大夫,都是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。在这样的社会结构背景下,孔子提出了以孝悌为基础的家庭伦理观念,作为仁学的理论核心,推己及人形成社会规范。孔子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,他始终认为仁是一种需要付诸实践的行动,于是倡导人人行仁,并且要从自己做起。
所以,当颜渊问“仁”时,孔子说:克己复礼为仁。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。为仁由己,而由人乎哉?(《颜渊》)“克己复礼”通常被解释成克服一己私欲,使自己的思想言行符合礼的规范。要克制自己的欲望,约束自己的行为,这是天底下最难不过的事情,曾经有过“狠批私字一闪念”的说法,其实说的人又何尝做得到呢!
从上面孔子对圣和仁的区分中可以看到,为仁并非难事,是人人都可以做的。按照这个理解,只要把“克”字的义项由“克制”换成“能够”,意义就会发生急转弯。克宽克仁,彰信兆民(《尚书·仲虺之诰》),能宽能仁,就能彰信于民。这里两个“克”都是“能够”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