仲弓问仁的相关背景
春秋时期,礼崩乐坏,世衰道微,“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”一降而为“自诸侯出”,再降则“政在医生”,三降则“陪臣执国命”,“臣弑其君者有之,子弑其父者有之”。
可是,在这崩溃和混乱的局面中,礼乐文化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。第一,一些有识之士极力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性,以为礼是“国之基”,“人之干”,“礼之能够为国也久矣,与天地并。君令臣共,父慈子孝,兄爱弟敬,夫和妻柔,姑慈而从,妇听而婉,礼之善物也”(《左传》昭公二十六年)。
在有识之士的提倡下,一股颇具规模的礼治思潮蔚然兴起。另外,那些越位逾分的医生和陪臣,为了巩固其已经取得的地位权利,不仅也需要用礼乐来文饰自己,而且还重用一些知道礼乐知识的人。一时刻,掌握必然的礼乐文化知识便成为那时一般士人入仕为官的捷径。于是学习和研究礼乐文化竟成为一时的社会风气。
孔子生于春秋末期,自然也受到这种风气的影响,他凭着“勤学不厌”的精神,对礼的意蕴深切开掘,潜心钻研,终于成为一名名闻那时的礼乐文化大师,并从而成立了关于“仁”的思想体系。“仁”的发觉为“礼”的合理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按照,为“礼”的永恒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而“礼”的价值也由“仁”的发觉而从头确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