儒家思想怎么对待财富
儒家孔子说:“有钱有地位,这是人人都想望的,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,君子是不接受的;贫穷低贱,这是人人都厌恶的, 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,君子是不摆脱的。君子一旦离开了仁道,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?所以,君子任何时候—一哪怕是 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,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,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。”
【读解】
我们今天说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”什么“道”?合法之道。说到底,也就是仁义之道—一仁道。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,生活的原则。 所以,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,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,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。用孟子的话来说,还是那句名言:“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。”当然,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。对于那些“跟着感觉 走”,甚至“过把瘾就死”的人来说,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。 面对激烈的竟争,弱肉强食,尔虞我诈,只要能达到目的,不择 一切手段,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?如果说有,那也是“盗亦有道”的原则——目的就是一切。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。
人们希望获得富贵,厌恶贫贱,这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人的一种欲望和共性,是无法遏制,也是无法回避的。孔子在《里仁》篇第5章中说:“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;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,不以其道得(作“摆脱”解)之,不去也。”如何正确对待富贵、贫贱这个问题?必须走正道、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去处理好。如果富与贵的得来,不合乎正道,方法与手段不对头,就坚决不接受;如果贫与贱的摆脱,不合乎正道,方法与手段是错误的,则坚决不去除。这一条可以说古今适用,富贵的获得与贫贱的去除,不能采用非法手段,不然的话,轻则遭到非议,重则将会受到纪律甚至刑事处分,这难道还要多加说明吗?
从《论语》记孔子言论来看,孔子得到”富”不下十七次之多,且从多角度加以论及,除指言富为财产多而贵重外,还有指事物之丰美和作为动词
用使之富裕之意者。但读富时未及财。按古之”富”与”财”在含义上有所不同。富指货物丰厚充盈,财则言币帛,其量之多寡不如富那样明显,币帛少也是财。孔子虽然未把财与富并提,但所言之”富”实包含着财与富二者。
孔子虽未把富与财并举,却常常把富与贵,富与礼,富与教,富与骄连讲。如《论语学而》(以下略《论语》书名)中记他与弟子子贡对话:子贡问:”贫而无谄,富而无骄”之后,认为这还不足够,更上一档次应该是”富而好礼”。又在《里仁》篇中对弟子说:”富与贵,是人之所欲也,不以其道得之,不处也?quot;按”贵”与”贱”相对,指社会地位尊上者。在孔子心目中,富与之居于同等等级。而礼,在孔子思想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,常与其理论核心仁连讲,是孔子的政治和伦理思想最高范畴。在《论语》中提及计七十四处之多,包括礼意,礼仪,礼制,礼法。孔子把”礼”与”仁”结合起来,在《颜回》篇中讲”克已复礼为仁”视仁与礼为内容与形式的关系。数传致孟子(一般认为孔子之孙子思之门人),把”礼”解释为”恭敬之心”和辞让之心”(见《孟子》中《告子上》和《公孙丑上》),这就把《学而》篇中的”温、良、恭、俭、让”和《阳货》篇中的”恭、宽、信、敏、惠”思想精髓概括进来了?quot;礼”成为儒家伦理规范而后与仁义智信同列为”五常”之一。”富而好礼”,就是虽然富起来了,社会地位与贵者一样了,却能做到不财大气盛气凌人,傲慢无理,颐指气使,甚至穷奢极欲,作威作福等丑恶言行,一概没有,相反,却能做到谦逊敬让。孔子在提到富与礼时,特别是值得重视的是讲”好”,而不是如讲与”贫而无谄”、”富而无骄”之”无”,相对的”有”,讲富而好礼,不但要做到无骄、有礼,还应做到”好”的程度。一个”好”,境界差别大矣,品味高多了。在《宪向》篇中说”富而无骄易”,要做到这一步,也须有一定的言行修养,而要做到富而好礼则更难,须要有更高层次的品德修养。这?quot;好”值得深入体味。
有一种观点认为,孔子乐贫,财富观念淡薄,甚至鄙视,财富,这一观点大概是想表明孔子人生情趣清高。这实是对孔子的一种误解。这一观点可能来源于片面理解《学而》篇中有”贫而乐”,《宪问》篇中有”贫而无怨”和《述面》篇中有”宝贵于我如浮云”等文。其实孔子说这些话都是在有一定前提条件下讲的。说”贫而乐”不是说处在一贫如洗中还作乐,贫到吃不饱,衣不遮体,在冻馁相逼下,乐从何来?东汉郑玄注”贫而乐”说”乐谓志于道,不以贫为忧苦。”南朝梁经学家皇侃在《论语义疏》中认为”乐”字下佚或略”道”字。郑、皇观上是一致的。孔子的意思是,即使处在贫苦中还能乐道。?quot;贫而无怨”是指其弟子颜回家境贫寒,居陋巷,人不堪其忧,而颜回却不改其乐。赞扬颜回做到乐道安贫,即《卫灵公》篇中的”群子忧道不忧贫”。孔子说”富贵于我如浮云”,也是从伦理道德原则出发,极度鄙夷用不正当手段,鼠窃狗偷取得的高位和财富。